5月21日,广州举办“我和祖国有个约会”留学回国青年学者故事分享会。 现场,七位留学归来、在广州发展的青年学者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度过青春年华,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贡献的故事。幸福。
讲故事前,广州市委统战部邀请演讲嘉宾和部分广州留学归来代表专程来到位于海珠广场的广州华侨博物馆仔细观看精彩的故事展览。 尤其是在1999年已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爱国人士马万起先生题写的珍贵展品“我和祖国有个约会”面前,我站了起来好久了,回想起来还是很美好的……
广州高质量发展
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东是中国近代留学的发祥地。”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李志坚曾于20世纪90年代赴英国留学。 近年来,他还成为广州欧美校友会会员,担任常务副会长,推动广州欧美校友会发挥联系广大海外学子的桥梁作用。
李志坚表示,广州欧美校友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启动“欧美校友会海归小镇(广州·生物医药)”申报工作,启动“广州欧美校友会海归青年创业报国‘云帆计划’”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随着“羊城海归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人员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外学子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逐渐增强。
“当前,广州正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高层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 李志坚认为,这将为具有海外经历和国际视野的海外学生,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提供机会。 为海归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你自己开始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我很幸运能够向世界讲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故事。” 安然,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认为,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做好事。 依靠各方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参加新华社录制的英语节目《中国聊》。 节目中,她和另一位人大代表用自己的经历,向几位外国人解释了什么是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安然说,当她谈到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时,她以自己为例。 她是无党派归侨,代表了广大华侨。 她也代表着一批回国报效祖国的学子。
“无论我是留学归来的学者、归侨、人大代表、教师,无论我有哪种身份,我都要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优势,做同样的事情做好这件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安然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依靠中国人民,更要依靠广大华侨华人和留学生。 因为他们是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
乘改革开放之势
寻找与国家发展东风的距离
“我趁着改革开放、国家发展的契机,找到了属于我的远方。”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干森表示,自己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正是在急于得到发展的机会之后,他不仅上了大学,还远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他以前不敢想象、不敢奢望的。
第二次发现“新的远方”是赵干森在全球顶级大数据公司工作不久后决定回国的时候。 “当我留学归来,希望报效祖国时,祖国给了我全新的舞台,让我发现了新的距离。” 赵干森说道。
他花了2年时间专门寻找老一辈科学家辛勤耕耘“两弹一星”研发的足迹。 他注意到,23名“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中,有21人是留学归国人员。 钱学森在国外呆的20年是最长的。 半个世纪前,留学归来的前辈为他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民族复兴”。
人生的十字路口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回国发展。
“我感谢祖国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和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追求我的再生医学梦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再生医学与3D打印技术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勇非常幸运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之后,他选择回国发展。
张志勇从小就对生物医学非常感兴趣。 他前往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学习、工作,最终选择了再生医学行业。 后来,他在一次国外交流会上了解到国内生物医药发展的美好前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于是他选择在2012年回国。
“我们决心将知识转化为产品,为临床做有意义的事情。” 回国后,张志勇提出要培养具有产品经理思维的科学家。 他从其他城市来到广州,因为他相信要真正造福患者,研发与临床相结合,而广州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五年来,张志勇带领团队推动了多项研发技术的临床应用。 其中一个项目治疗了数百名别无选择只能依赖传统医学的患者。 2020年,张志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希望在接下来的10年里尽我所能,让再生医学最终成为一种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 张志勇对未来充满期待。
培养紧缺人才
充分利用自己的光和热
“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八年,是我自身成长和修养的过程,也是我成长和报效祖国的机会的过程。”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先进软物质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攀超表示,因为国内新材料领域需要发展,所以选择出国留学回国完成学业后回国。
尹攀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引进人才的机会。 “广州国际校区是一个非常好的吸引和培养海归科技工作者的平台。”
成为一名教师后,他始终不忘修德育人,不断为社会提供人才。 他说,在没有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散射方法入门课程。 这为大科学设施建设、系统培养人才、输送急需人才提供了助力。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定要不辜负时代、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充分发挥我们的光和热。”尹攀超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xfloor.cn/html/tiyuwenda/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