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孩子嘲笑其他同学的父亲是快递员,还是孩子说“洗碗是一件低贱的事情”,都是因为缺乏同理心,这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发展方面,我们的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自我中心可以追溯到史前大脑的生存机制。 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穴居人时,孩子被独自留在丛林中,没有父母的保护是多么危险。
显然他们一定是独自一人在丛林里,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有生命危险。 自私是孩子本能的防御机制。 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这是完全合理的。
因此,孩子身边需要有一群善解人意的父母和成年人,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和想法是多么伤人,因为孩子是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而不是听我们的长篇大论来学习的。
首先,告诉孩子,工作没有高低之分,洗碗是一项基本技能。
“不扫一屋,怎能扫天下?” 这句话至今仍然适用。 做家务只是一件小事,却是孩子独立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做家务作为孩子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孩子到学校必须带两块抹布,一块用来擦桌子,一块用来擦地板。 学期结束时,他们必须给地板打蜡并清洁风扇; 从五年级开始,他们每年必须上学50-60个小时。 “家庭课程”包括学习做饭、缝纫、洗衣服等。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的作者陈志华老师也分享了芬兰洛赫亚一所中学七年级的课程表,其中提到了“家庭经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庭经济”。家政课”。
芬兰人非常重视这门课程。 他们认为,这是一门“生命教育课程”,应该从烹饪、家务、家庭理财三个方面来教授。 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并能够经济地生活。 ,使居住环境可持续。
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具备过上好日子的能力。 在许多芬兰学校,学生一大早就来到学校,不学习,而是先自己做午餐。 老师通常会花 15-20 分钟阅读食谱并与学生分享技巧。 然后,学生们走进“厨房教室”,拿起锅碗瓢盆,按照菜谱做饭。
包括广州中小学国内劳动教育,广州市教育局出台了新的劳动教育规定,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劳动教育课时要求,并将劳动教育纳入课时和学分规定。 。
新规定规定,小学生必须学会洗衣服、做一日三餐; 初中生要学会煮汤、泡双皮奶、辨别茶叶、正确使用茶具; 鼓励高中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从事金融保险工作。 专业经验,以及创办学生公司等多场景经验。
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们分享这些例子,以强化很多国家都鼓励学生做家务的观念。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无事可做。 正是因为学校不仅是“教”的场所,更是“育”的场所。 这些基本技能是成年的第一步。
(当然,如果你觉得学校只是闲着没事做,那么这种沟通很可能不会继续下去,因为你的看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孩子。)
了解生活的残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丹麦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残酷的生活教育,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丹麦最著名的人物——安徒生。 他的童话故事通常非常黑暗并且有悲伤的结局,例如小美人鱼的故事。 她最终没有得到王子,却化作了泡沫。
但这个故事传到了美国,很多版本的结局变成了“小美人鱼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美国人没有给孩子们机会去应对悲伤的结局。
丹麦父母在这一点上要开放得多。 他们认为任何情绪都应该以中立、理性的态度对待。 因此,他们会毫不掩饰地向孩子们展示悲惨痛苦的故事。
丹麦动物园开设的户外生物课很受家长欢迎。 他们经常在公共场合解剖一些幼狮。 每次有公开解剖的时候,都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观看。
一开始,工作人员会解释为什么要对健康的狮子实施安乐死:“如果它继续生长,它就必须与它的母亲或姐妹交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亲繁殖……”然后两名工作人员,平静地取出狮子的内脏,依次展示在桌子上。
当狮子的尸体被刀切开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如果前排的孩子因为距离太近而捂住鼻子,工作人员会解释:“如果你解剖动物,你可以闻到花香。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死了的动物会有花香。”死去的动物的气味……”随后,他们向孩子们解释了为什么狮子能够成为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
就连大人也会被这样残酷的场面吓到,但丹麦的孩子们早已习惯了。 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问:“动物也受苦吗?它们在想什么?” 没想到,血腥的场面居然能启发孩子们转换身份,甚至理解动物的“情感”。
就像很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直白的教育方式一样,丹麦人也不接受在孩子面前过度粉饰美好的世界。 丹麦经常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因此很多人讨论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营造出如此幸福的心态。 显然,谈论不完美的结局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另外,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说的话也会影响孩子的同理心。 我总结了丹麦家长的其他常见做法,给大家4点建议:
1. 不要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 以绘画为例。 你不需要告诉他们:“太美了!” 相反,关注细节并问他们:你为什么使用这种颜色,这样画的目的是什么?
2.为孩子创造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交环境。 正好赶上暑假,准备一些DIY项目,带孩子去邻居、亲戚家做各种有趣的练习,让他们在游戏中练习同理心。
3. 尽可能积极地沟通。 当向您的孩子询问学校的情况时,倾听细节并引导他们关注积极的信息。 比如,如果他们谈论一个他们不喜欢的老师,你可以转移话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问他们:“你觉得哪门课最酷?”
4、提前制定规则,而不是下最后通牒。 家庭关系会影响孩子对他人的态度,所以要以身作则,与孩子沟通协商规则,减少诸如:“你必须这么做,你给我XX”之类过于强烈的话语。
从学校组织的图片识别、团队互助,到家长引导孩子近距离体验悲伤、残酷的真实故事,或者在日常对话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正是同理心的培养,让丹麦孩子更容易获得幸福。 。
总之,所谓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同理心”、同理心听起来可能很小,但却是孩子日常生活和领导力培养中最重要的品质。 和栽培之一。
培养善良、有同情心的孩子的10本书
最后,我向家长和孩子们推荐10本书。 建议家长在阅读上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孩子接触到更广泛的情绪,并与孩子进行交流,以便孩子在以后面对别人表现出类似情绪时能够做出反应。 表现出同理心。
1. 欢迎各界人士
作者:亚历山德拉·彭福德(文); 苏珊娜·考夫曼(照片)
这是一本温暖、温馨的图画书,旨在表达多样性并帮助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它向孩子们介绍不同的文化和家庭传统,让孩子们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
2. 家庭就是家庭就是家庭
作者:Sara O'Leary(文) 秦冷(图)
作为课堂作业的一部分,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分享了自己的家庭,从由祖母独自抚养的孩子到由两个父亲抚养的孩子。
通过这本书,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在不同家庭文化中长大的人之间的差异。
3.莱拉的午餐盒:斋月的故事
作者:Reem Faruqi(文)、Lea Lyon(图)
莱拉正在一个新国家的一所新学校上学,距离她的家乡数千英里。 斋月开始时,她很高兴终于可以参加斋戒,但又担心同学们不理解她。
在学校图书管理员和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如何向同学解释斋月,并结交了尊重她文化的朋友。
4. 巧克力牛奶,谢谢! 以同理心庆祝多样性
作者:玛丽亚·迪斯蒙迪(文)、唐娜·法雷尔(图)
这本书的线索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饮料——巧克力牛奶,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他不会说英语的新同学之间日益增长的友谊。
通过这本书,孩子们可以学习如何与说不同语言、有沟通困难的人交朋友。
5. 与众不同就是很棒
作者:Ryan Haack(文)、Wes Molebash(图)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和他出生时只有一只手的哥哥。 同学们都很好奇我哥哥怎么能用一只手做事。 通过他的讲解和示范,大家发现正常人能做的事情他都能做,只是用的方法不同而已。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认识到差异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也可以让我们变得很棒!
6. 盲文学校有什么酷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xfloor.cn/html/tiyuwenda/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