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外卖不卫生,油盐多,不利于健康,但老人又不想吃医院里的营养餐,只能叫外卖。”5月15日,在济南一家医院心内科陪护母亲的杨女士接到外卖小伙送来的餐食后无奈地说道。记者发现,随着手机订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住院患者依靠叫外卖解决就餐问题,而本该在住院期间提供营养支持的医院里的营养餐却难以养活患者的胃。
陪同患冠心病的母亲来医院治疗后,杨女士点了两种营养餐:普通病人营养餐和高血压病人营养餐。普通营养餐份量太大,一份土豆炖鸡就能装下三个饭盒。为了避免浪费,她每餐只能点一道菜,但难以满足多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高血压营养餐虽然菜品多样,但口味差、菜单少,炒菜总共六七种,每餐来回换,老人很快就吃腻了。“设计并没有真正以病人需求为中心。”杨女士对住院期间的营养餐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多数医疗机构在住院患者营养支持方面还比较落后,营养餐供应频次、餐食种类风味、点餐方式、就餐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患者满意度不高。”该省某三级医院营养科主任坦言。外科患者术后需少食多餐,但目前多数医院食堂仍按照一日三餐时间提供餐食,不少医院尚无法提供针对特定疾病的营养餐,如甲亢患者的低碘餐、肾病患者的低蛋白餐等。在点餐方式上,多数医院仍处于逐一询问、手写复印的状态,效率低下繁琐,患者选择的机动性和体验感较差。
专家表示,住院患者的营养支持应贯穿治疗全过程。正确合理的饮食可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由于营养支持不足,目前我国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率较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的一项研究显示,71%的住院癌症患者未接受适当的营养治疗,严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7%。与营养充足的患者相比,营养不良患者平均住院费用高出29%。一些特定疾病患者在医院无法获得治疗餐,只能依靠家属送餐,造成“一人住院,全家值班”,给家庭增加了额外的住院负担。
患者营养餐不尽如人意的背后,是营养学科亟待加强和发展。长期以来,营养科是医院内部的“边缘科室”,营养水平越低,越不受重视,有的医院甚至没有营养科,有的医院营养科基本相当于医院食堂,营养师在疾病治疗、康复、慢病管理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医学专科目录中没有独立的临床营养,也没有单独的营养师专业职称序列。”上述负责人表示,要从学历教育抓起专业培养,按照临床专科医生的标准培养营养师,提升营养师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今年4月,省卫健委提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60条措施”,要求山东省卫健委所属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对重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指导和营养计划,有条件的提供营养餐。对此,专家表示,措施的实施或将推动我省营养事业的发展。未来,让每一位住院患者都能得到专属的营养指导和营养菜单将是营养事业发展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xfloor.cn/html/tiyuwenda/441.html